首頁>檢索頁>當前

教育大數據體系助推數字化轉型的武漢實踐

發布時間:2025-06-26 作者:朱俊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人民教育》

武漢,黃鶴故里,白云之鄉,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系湖北省會、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戰略支點、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全國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武漢現有普通中小學幼兒園2975所,在校生166萬人,教職工15.4萬人,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教育體系。武漢正在奮力實現從“有學上”向“上好學”、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從“教育大市”向“教育強市”的新跨越。

武漢教育信息化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12年到2018年,以“三通兩平臺”建設為核心目標,推進教育云+課程、課堂、教師、學生、評價、管理6個應用,構建武漢云教育生態,助推基礎教育創新轉型。第二階段從2019年至今,以創建國家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區”為契機,實施智慧教育環境提升、信息素養全面提升、中小學課堂革命、資源供給模式創新、數據驅動評價實踐、教育治理能力優化6大行動。

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深入推進,武漢進一步將教育數字化轉型擺在突出位置,全方位推進大數據與教育教學、教育治理、教育服務等方面深度融合,探索規模化、精準化、常態化場景應用實踐。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武漢全市一盤棋,統籌市區校三級協同聯動,構建“共建、共治、共生”的教育大數據體系,促進教育要素、教育業務、教育場景實現全面數字化,實現教育數據“一屏可視”、教育應用“一鍵可達”、教育服務“一網通辦”,逐步形成教育數據通起來、活起來、用起來的應用生態。

一、堅持系統謀劃,構筑數字教育新基建

(一)底層共建,打通“能力支撐”大動脈

基于各區已有城域網,采用市區共建方式,搭設武漢教育專網,統籌推動全光網絡覆蓋、5G進校園,實現班均帶寬不低于100M。培育268所五星級、四星級學校,建設1162間智慧教室、381間人工智能實驗室、270間智慧圖書館。建設武漢教育大數據體系,實行數據確權、統一數據標準、推進應用聚合、深化數據應用、筑牢數據安全,持續完善數據管理制度,建立數據分級分類共享使用機制及安全防護制度。對接“智教中國通行證”、湖北省政務服務網、鄂匯辦App及武漢教育云平臺,接入互聯網廠商應用,融通武漢智慧城市、公安、房產、醫保、衛健等政務數據,不斷提升數據匯聚、服務與治理能力。近兩年來,武漢教育大數據體系匯聚治理有效數據近1TB,形成數據資產目錄136個,數據共享目錄133個,發布教育數據公共服務接口174個,基本形成市區校三級教育大數據匯聚、傳輸、存儲、融合、交換的數據治理與應用體系。

(二)中層共治,打造“業務呈現”新范式

圍繞“數據集成化、應用網格化、服務便捷化”,統整教、學、管、評、服等教育業務數據,覆蓋身心健康、教育質量監測及校園、校車、校餐監管等核心業務。支撐跨部門、跨層級事務辦理,促進成績查詢、招生入學、學生資助、證書辦理、咨詢投訴等民生服務提質增效。推動市區校應用高效聚合,形成區校公共應用市級建、學校共性應用區級匯、教育應用與數據共建共治共享的服務模式。實現師生數字身份統一認證、市區校入學招生學籍信息融通、校園安全預警聯動、校園食堂全過程監管,助力學校常態化開展素質教育評價與智慧校園應用評價,形成“數據全規范、應用全覆蓋、分析全維度、服務全方位”的數字治理應用模式。

(三)頂層共生,構建“決策支持”新基座

持續優化全市教育數字化治理結構、業務流程和評價標準,創建市區校三級教育數據匯聚交換節點,推動建立“誰主管、誰應用、誰負責”的治理應用機制。聯合華中師范大學構建并逐步完善教育綜合指標體系,涵蓋教育基礎發展、環境建設、師資建設、教學創新應用、資源建設與應用、教育評價、教育治理、社會服務以及教育保障等9大領域、250余項指標。搭建教育指標分析知識庫,復用武漢城市大模型公共服務能力,在校園安全監管視頻圖像解譯、教育數據智能查詢與交互問答等方面開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探索。面向市區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打造上下聯結的數據駕駛艙,實現數據與業務的深度融合,為教育決策提供智能化、精細化、可視化支持。

二、堅持場景驅動,推進規模化應用

(一)加快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

以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目標,以優質教育資源有效整合與高效利用為著力點,推進“城帶鄉、強帶弱”,助力79所城區優質學校與全市鄉村學校組成教聯體,集中破解超大城市城鄉一體化發展難題。推動武漢教育云平臺與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用戶通、數據通、應用通、資源通,探索基于智能技術的優質資源開發、共享與個性化服務機制,推動優質數字資源供給方式變革,不斷縮小教育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

2024年起,建立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武漢頻道,打造武漢教育云平臺—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專區,支撐偏遠地區學校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拓展區域特色資源。針對中小學全學段28門主要學科,配套教學資源300萬余個,遴選融合科技、安全、健康、勞動、藝術、人工智能等主題優質課程25萬余節,總量達763TB

(二)推動素質教育評價多元化

聚焦“五育”并舉,以提升學生身心素質為突破口,以調整中小學書記校長履職考核評價指揮棒為著力點,推動學校辦學理念回歸、育人方式變革。武漢以中小學書記校長為考評對象,以事關學生身心素質的10項關鍵指標、14個觀測項目為考核要點,以學校全體學生的整體性培養結果作為衡量依據,建立中小學書記校長發展素質教育履職考核評價體系,運用小切口評價帶動“五育”深度融合。通過匯聚分析學生群體體質健康、近視防控、心理健康等指標的應用數據,65%的權重指標實現大數據分析智能賦分;對學校“五育”融合工作開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的過程性評價,努力實現考評便捷化、智能化、無感化,以數字教育賦能素質教育。

2023年秋季起,武漢逐步在100所中小學開展試點工作,推動學校教育從“成績優先”向“健康優先”回歸。試行一年,學生身心素質提升明顯,體質健康優良率提高近20%、近視率下降1.83%2024年秋季起,此項工作在義務教育學校全面鋪開。

(三)高效辦成“入學一件事”

落實國務院“高效辦成一件事”要求,通過優化流程、整合資源、強化數據共享,實現入學、招生、學籍相關工作規范、高效、便捷。武漢構建中小學入學招生學籍一體化管理平臺,整合新生注冊、信息采集、材料審核、結果查詢、學籍管理等,實現入學招生“一網通辦”。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核驗機制,對接公安、自然資源和住建等部門的政務數據,實現相關材料線上自動核驗。對接湖北省政務服務網、鄂匯辦App,省市實行統一認證、數據同步,為全市學位預警、學校布局規劃建設、入學范圍動態調整提供科學決策依據,進一步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整體效能。

2022年起逐步試點推廣,現已實現全市中小學入學招生學籍一平臺、一體化管理。累計為義務教育階段40萬名新生提供入學線上辦理服務,最快1分鐘可完成線上報名,4150萬余條跨部門數據實時共享核驗,取代傳統紙質證明,減少線下辦事跑動。通過數字化治理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教育服務新范式。

(四)筑牢防線打造“平安校園”

通過整合資源、優化功能、強化監管、數字賦能,落實“四個100%”目標,全面提升校園安全管理水平。實時監測校園內外安全動態,全面覆蓋校門、樓道、運動場、宿舍等關鍵區域,對校園治安實行全方位監控。構建武漢市平安校園管理平臺,匯聚全市中小學、幼兒園視頻監控聯網、校園“三防”建設情況,打通教育與公安、市城運中心數字化管理體系,引入AI視頻分析預警能力,實現校園安全事件線上線下快速聯動處置。推進“警校家”共治模式,提升校園及周邊防范風險能力,共同筑牢安全防線,營造安全和諧的校園環境。

2023年起,整合全市3000余所中小學、幼兒園視頻監控資源,實現與公安、市城市運行管理平臺互聯互通,建立校園安全事件“監測—預警—處置—反饋”閉環機制,構建“全域覆蓋、全程可控、全員參與”校園安全治理新格局。

(五)守護師生幸福“食”光

武漢提出“像抓課堂一樣抓食堂”,自2024年起縱深推進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全面提升校園餐綜合監管能力。通過搭建武漢市中小學“數字食堂”監管平臺,集成食材采購、消費結算、財務核算、“互聯網+明廚亮灶”四大模塊內容,打通教育、市場監管、金融等部門數據壁壘,貫通省級監管體系,實現從食材溯源到師生用餐的全鏈條閉環管理。

目前,全市993個中小學校食堂正加速向“數字食堂”轉型,惠及百萬余名師生。平臺通過電子秤實時上傳采購數據、食材溯源“一品一碼”、人臉識別無感支付、食譜云端推送家長等技術手段,學校“互聯網+明廚亮灶”監控預警覆蓋率100%,使采購透明化、消費可視化、財務標準化、食品加工過程化,實現數據動態分析比對,有效防范膳食經費管理風險。全市多次組織開展大規模管理人員培訓,整體推進學校食堂數字化管理水平。探索家校社協同共治機制,組織學校食堂開放日等活動,邀請家長參觀并收集反饋意見。多措并舉,合力守護師生舌尖上的安全。

三、堅持機制創新,強化統籌協同

(一)注重統籌,構建系統推進機制

落實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一把手”責任制,設立教育首席信息官,成立領導小組、專家小組、工作專班,制定分階段實施路線圖與任務清單,建立動態監測評估體系。通過定期調度、問題研判、現場推進與成效反饋機制,確保工作部署精準落地。持續完善教育數字化管理制度、各類數字化建設應用工作指南,為全域推進提供支撐指導。

(二)深化協同,激活多元主體動能

縱向建立“市—區—校”貫通機制,橫向整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資源,打造“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發展共同體。構建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突破業務流與數據流融合壁壘,推進技術研發與教學實踐的深度耦合,形成“需求共研—應用共創—成果共享”的發展生態。

(三)試點先行,力求改革行穩致遠

堅持應用驅動、需求導向,按照“先易后難、先急后緩、先試點后推廣”的原則,優先選擇教育管理人員、教科研人員、校長、教師、學生需求最迫切的領域開展場景應用試點。注重典型案例研究、模式總結、方法提煉,通過示范引領推廣可復制經驗模式,深化教育大數據規模化、深層次應用。

(四)強化保障,夯實持續發展根基

完善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經費保障機制,不斷改善教育數字化環境。提升教育數字化領導力和師生數字素養。落實教育系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責任制,加強教育數據和信息保護,規范數據采集、存儲、傳輸及應用,提升安全監測預警能力和應急管理水平,確保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

以數字化助推教育現代化已成必然趨勢。面向未來,武漢將持續增強教育大數據體系支撐能力,推進“數字教育+素質教育”實踐場景的規模化、常態化、深層次應用,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加快建設教育強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朱俊 作者系湖北省武漢市教育局副局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成員)

《人民教育》2025年第8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久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十八禁无遮挡99精品国产|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日本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日韩精品射精日|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 | 凹凸精品视频分类国产品免费| 91大神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国内自产拍|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观看| 99re热精品这里精品|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亚州日韩精品专区久久久|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视频香蕉| 91精品国产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91久久精品91久久性色|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久久| 999在线视频精品免费播放观看 |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久久免费视频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九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